OMA

返回

亚洲总规划

OMA

为积极响应亚洲地区大范围的城镇化进程,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香港事务所在过去十年内参与了大量亚洲地区各类总规划设计方案项目。

这些项目都体现了极大的复杂性,并涉及各类利益相关方、政府政策及文化元素。这也是OMA所特别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尽管大部分项目的实际委托方为私有部门客户,但也都是在国家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政府项目指导下所开展的。项目所在地政府主要负责通过制定城市未来发展总规划或与私有部门合作方协作,形成划定区域的发展规划,为具体项目提供指导。政府相关方的参与确保了所有项目中都涵盖城市发展相关的公共和/或文化要素。对城市基调进行成功的概念化诠释是设计方案最终得到批准的关键要素。

OMA将合理设计路径与视觉总规相结合,呈现激动人心的建筑时刻。作为建筑师,我们的优势在于进行多尺度层面的把控,无论是微小细节抑或整体效果,我们都能够运筹帷幄,创造引人入胜、和谐宜居的设计方案。在应对复杂的新城扩建方面,我们则会根据具体项目,携手多领域顾问,如交通专家、气候工程师、水利工程师、项目相关专业顾问等,共同制定可行方案。我们的设计实践是在大范围经济语境下对一系列新型城市未来的检验,也是从使用者和广泛群众的角度对一个片区的发展畅想。简言之,在OMA,我们通过设计来研究城市的未来。

由于大部分项目规模庞大,多数项目都选址在拥有大量可用空间的滨水区域。无论是试图通过替代剩余产业功能,或是通过大面积填水造田,这些项目都体现了未来新型城市或是城市复兴的愿景。可见,水创造了机遇:水为人们带来了风景、新鲜空气、开放的公共空间、全新的生活方式。然而,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水亦成为了一种威胁。而应对水相关危机的技术方案往往介入痕迹明显,且多为硬质基建,例如防洪墙和洪泛平原,在水与陆地之间形成截断界线,影响到亲水滨水的体验。武汉的长江滨江规划项目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策略,重新衔接长江与城市,让长江为城市生活添彩,而不是添乱。

© OMA | SZDW

    武汉滨水带

    OMA Asia; Chris van Duijn, Inge Goudsmit

    武汉始发于长江沿岸三座古城——武昌、汉口、汉阳,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九大城市。

    武汉汇集了多元的建筑元素,混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租界建筑及当代建筑风格。长江就如同这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命脉,横贯武汉市境中央,将其划分为长江以南的“武昌”和长江以北的“汉口”和“汉阳”。

    而武汉当前滨江水岸缺乏明显特点,无法充分反映城市腹地的多元特色。季节性泛洪可造成高达7米的水位上涨,更进一步隔离了长江两岸的连接。因此,武汉市只能建设防洪基建(例如防洪墙),来防止江水侵袭滨江区域。然而,防洪墙就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保护滨江区域免受泛洪影响;另一方面,也进一步隔断了江南与江北之间的联系。

    在洪灾频发的环境下,江河更像是一种威胁,而非优势。要如何寻回滨江带的内涵价值?长江是否能够在不影响武汉城市陆地与居民的情况下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 OMA | SZDW

      重游武汉滨江

      OMA

      武汉滨江总规划通过综合规划25公里长江主轴主城段,重新激活长江对于武汉城市而言的醒目地位。

      总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在实现季节性泛洪风险管控的同时,打造亲水、临水体验,并实现堤防可达性。为此,滨江总规划以武汉汉中、汉北、汉南三地为核心,在提升现有防洪墙外观的基础上,着力于重建武汉城市与长江之间的连接,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打造文化空间、开展景观设计,创造能够集中体现武汉品质的城市空间。

      我们的方案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在高速路规划方面,我们提出将高速路延长段向市区内部延伸,并衔接过江隧道,而非落地江滩,避免干扰城市与长江之间的连接。此外,拓展摆渡船线路网络,建造跨江缆车和单轨电车线路,能够进一步加强长江两岸的连通,为汉北和汉南拟建公共文化中心、住宅开发区提供更为便捷的通行选择。

      © OMA | SZDW

        汉中 – 激活城市中心

        OMA

        武汉市中心覆盖了汉阳、汉口和武昌老城区,都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

        近年来,武汉陆续开发并建成了大量水防机制,在城市与长江之间构成了有效的硬性界线,却大大影响了亲水体验。目前水防机制主要是以大面积空旷的公园为主,同时承担蓄水设施功能,构成窄带状硬质防洪墙。

        我们的方案重点是通过一系列兼收并蓄的“城市阳台”建设,打通并激活滨江水岸与城市肌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规划包括两座跨江大桥、一条行人栈道、一条跨江缆车和两个俯瞰江景的公共广场,即月亮湾和江汉关城市阳台。

        © OMA | SZDW

          汉北 – 城栖于水

          OMA

          汉北是武汉较为集中的居民区。

          方案重点提出重新布局公路网络,与水路形成衔接融合,让“与水共生”的理念融入汉北地区的发展。我们提出在陆地与长江之间建造堤坝带,并允许部分街道季节性涨潮漫水,形成临时运河。水位低时,滨江区域便为公共空间;水位高时,恰好低于周边建筑一层的高度。由此打造多变的环境体验,让水参与物理环境的改造。

          同时,在片区内确保桥梁与安全通道的可靠性,保证任何时候都能够通行。

          © OMA | SZDW

            汉南 – 水栖于城

            OMA

            武汉汉南滨江一带是历史悠久的工业聚集地。

            近年来,有不少工业区都已被改建为居民住宅小区。OMA提出将这些区域重新改造成多功能区域,围绕新建的汉南长江大桥,直接在大桥上打造若干“站点”,开设餐厅、画廊、商店,构建具有活力、引人入胜的衔接地标,连通大桥对岸。

            此外,方案中也提出将武昌南面的旧造船厂改建为酒店及娱乐设施,并开设摆渡线路服务,连接长江两岸地区。

            © OMA | SZDW

              月亮湾城市阳台

              OMA

              月亮湾位于长江右岸,片区前身为武九铁路北环线途径区域。

              月亮湾的防洪墙由城市向江边外侧推出,与周围滨水公园形成鲜明反差。为此,OMA提出打造“双层城市景观”的理念,融合空中园林与下沉式公园。

              城市阳台的形态以片区内滨江商务区长方形网格为延伸,与堤防的天然形态形成鲜明对照。这一区域将打造成为城市文化与行政区,并与城市防洪墙相连接。以往坐落于此的村落将进行重建,同时引入户外剧场、工作坊及其他文化设施。

              © OMA | SZDW

                江汉关城市阳台

                OMA

                江汉关所在地是长江左岸汉口滨水老租界的公共广场。

                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设计方案突出强调了这一重要区域的历史文脉,对当地的道路、高速路及所有停车场重新定向,连通江汉关前广场的地下隧道,释放地面空间,打造成为全新的行人休闲娱乐场所。

                方案将围绕沿江大道上旧码头建筑改建的科技馆,打造空中广场,创造更多开阔空间,俯瞰长江。市政府还将在科技馆的基础上,扩建当代艺术博物馆,建设江汉关水上艺术街区,进一步突出片区个性,彰显其武汉文化中心的地位。

                © OMA | SZDW